中国早期话剧-1/改良后的中国戏剧,虽然借鉴了西方戏剧,但从根本上不是话剧的。话剧-1话剧艺术的起源一般指以言语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学生剧,部分接近话剧,只能算中国话剧,在欧洲国家,话剧俗称戏剧,1928年,这部新剧被我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命名为话剧。

上海话剧茶花女

1、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锡双、李安、,原名,幼名程,学名广厚,名双,谥号。李叔同是著名的音乐艺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中国的先驱者之一话剧。他留日归来后,当过教师、编辑,后来剃度为僧,法名弘毅,名逸仙老人。后来,他被尊称为弘毅大师。1913年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音乐、绘画教师。

上海话剧茶花女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他作曲的。李叔同在福建泉州去世。原籍浙江平湖,祖籍天津。其父李,同治四年(1865)乙丑部进士。他做过吏部主任,后来辞职做生意。他先后创办了通达等几家钱庄,赚得家业庞大,被称为“通达李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乐善好施,兴办学校(提供免费教育),建立“预备社”,专门帮助贫困孤寡者,给予食物、衣物和棺材,有“李”之誉。

上海话剧茶花女

2、中国的 话剧最早由美国传入

中国的话剧最早从美国引进是错误的。中国早期话剧1907年在日本新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1907年,由李叔同、曾小谷等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会”在日本东京上演了“茶花女”《黑奴录》第三幕,被视为中国-1历史的开端。中国诞生后话剧,早期有很多名称,如“新剧”、“新剧”、“文明新剧”、“文明剧”等。1928年4月,在一次上海戏剧同仁的聚会上,洪深提议将英国戏剧翻译成“话剧”,以统一关于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各种称谓,使之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以独立的艺术品格和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国艺术界。

上海话剧茶花女

3、 话剧的起源与发展

话剧的由来话剧艺术一般指以言语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在欧洲国家,话剧俗称戏剧。戏剧,英语中的theater,来源于希腊语theater“剧场”,意为“观看的地方”。戏剧艺术最初是由古代人的仪式和巫术仪式演变而来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由文学、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组成的综合艺术。一般通过人物、情节、场景、冲突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或主题,表现出艺术魅力。

上海话剧茶花女

那时候叫新剧或者文明剧。春柳社,一群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到现在为止,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1928年,这部新剧被我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命名为话剧。话剧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戏曲也经历了变革潮流的冲击,掀起了戏剧改良的浪潮。于是有了“时事游戏”,已经整合成话剧的形式。

上海话剧茶花女

4、 茶花女遗事全部的书里内容

在谈到《Paris 茶花女 Legacy》时,王佐良说这部作品“向中国的阅读圈揭示了两件新的东西:西方男女的情感生活(包括西方的家庭观念)和西方作家的小说技巧。我相信这个“西方小说技巧”主要是指第一人称叙事、日记体、大团圆结局的打破,但对于对学习文学创作或借鉴外国笔法不感兴趣的普通中国读者来说,小说技巧未必是其作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从表面上看,林翻译的言情小说尤其受到中国现代读者的欢迎。首先,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才子佳人的阅读传统;第一,王佐良提到的西方男女的爱情生活,其排他性的爱情与中国婚姻传统中一夫多妻制的反差,让中国接受过新教育的年轻人大开眼界。

上海话剧茶花女

5、中国 话剧的早期 话剧

改良后的中戏虽然借鉴了西戏,但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话剧。学生剧,部分接近话剧,只能算中国话剧。中国话剧由“新剧”(又称“文明剧”)发展而来。一般历史学家把1907年刘春学会在东京上演的《黑奴吁天录》视为中国话剧历史开始的标志。日本毗邻中国,改革后的社会进步吸引了中国一批有志青年。因此,20世纪初,兴起了留学中国的热潮。

起初,只成立了表演艺术系,由李叔同主持。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吴尊、马江石和曾小谷,刘春大部分人都是戏剧爱好者,推崇日本的“新派”,也就是新剧;而学习和模仿新剧是我们的责任。日本现代戏剧的转型是在西方戏剧的影响下进行的,最初出现了所谓的“新剧”,与中国的“时事新剧”颇为相似。其表现是在日本传统的歌舞伎形式中加入了宣传性的演讲,形成了角斗场贤治倡导的“壮士智宅”和川上银二郎发起的“学者智宅”。


文章TAG:剧剧  茶花女  话剧  借鉴  戏曲  上海话剧茶花女  
下一篇